“憶往昔看今朝,芝麻開花節節高;百里湫川遍地寶,特色產品真不少;有核桃有紅棗,補血補氣補大腦……”
在呂梁市臨縣電商扶貧創業園,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小曲兒。循著這帶有濃濃家鄉味的歌聲,就能看到身著藍色長袍的薛二兵,手彈三弦,對著手機“眉飛色舞”:哦,原來他在做直播。
2019年,臨縣電商扶貧產業園正式在城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區落戶,薛二兵辭去了演出公司的工作,在創業園區內租了一間房,決心一邊演奏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臨縣三弦書”,一邊直播帶貨。
“剛開始我手忙腳亂,直播間只有六七個粉絲。”但是隔著屏幕,總有粉絲能聽見他的“弦外之音”。如今,薛二兵的快手直播賬號粉絲數量已將近十萬。他不僅讓家鄉的農副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更讓三弦這門傳統民間技藝變成了“網紅”。
臨縣電商扶貧創業園。
“創業園不僅為貧困勞力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還為他們的農產品銷售開辟了新的路徑。”臨縣電商扶貧創業園黨支部書記胡志成介紹,該創業園集呂梁山跨境電商創業孵化基地、臨縣農產品電商創業孵化基地、網上臨縣人力資源市場、互聯網微型工廠(勞動密集型)創新基地、網上“臨縣一家人”直播基地于一體,為農業農村插上了信息化“翅膀”,同時也吸引了大批熱愛家鄉的青年返鄉創業。
“80后”劉丑丑曾從事水暖電維修工作,活不多掙錢也少。后來經朋友介紹參加了當地組織的電商培訓,從首次觸“電”,到網店上線邊學習邊運營,幾年的摸爬滾打,讓他順利脫貧,也讓他的電商生意越做越好。
“自己成立了一家公司,現在也帶動了身邊的很多人跟著我一起創業。”問及收入,劉丑丑咧嘴一笑,“年收入大概十幾萬塊錢,跟上咱政府的好政策繼續發展!”
臨縣特產“飛”出深山。
與動人的歌聲一樣,隨著臨縣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工程,紅棗、核桃、蜂蜜、小米、小雜糧、棗木香菇等臨縣特產,也“飛”出深山。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電商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如今,棗蜂蜜、腎形大豆、有機紅棗成為臨縣的“三大寶”。通過強基礎、搭平臺、建載體、育人才、優環境,培育了“王小幫”“寶珠山”“陽府井”等電商品牌,該縣從事電商人員突破2萬人,年銷售額突破4億元。在2018年阿里研究院向全球發布的“2017-2018年全國貧困縣農產品電商銷售50強”排行榜中,臨縣排名全國第八名、山西第一名。
網絡的一端是廣闊的市場,另一端牽著山區民眾致富的希望。電子商務作為新型經濟的典型代表,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更為臨縣經濟創新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
山西路橋:黨建引領 建好“四好農村路”山西路橋建設集團黨委扎實開展“黨建質量提升年”,實施“六大工程”,立足“十四五”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發展的戰略基點,全面提高黨建質量和黨建引領發展水平,為打造“國內一流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施工現代化企業集團”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常住人口3491萬 山西人口普查數據"出爐"山西省統計局向社會通報山西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數據顯示,山西省常住人口為3491561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下同)減少2.23%,年平均減少0.23%。山西省常住人口總量減少,主要受人口流動變化等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