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是神農炎帝早期活動的區域,是中華農耕文明淵源之地。炎帝作為華夏農耕文明的締造者,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史料記載,距今5500年到6000年,炎帝活動于山西、湖南、湖北、陜西等地。其中,高平擁有的炎帝古廟、碑記、石刻,無論是數量規格還是密集程度,內容最為豐富完整,在全國首屈一指。
戰國時期的秦趙長平之戰,震古爍今。秦國大將白起在此戰獲勝后,坑殺了趙國降卒40萬,沖天殺氣震驚古今。也正是因為此戰后的屠殺,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打擊,再無力對抗秦國。秦國統一大勢,已不可逆轉。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奠基之戰,長平,就是現在的高平。長平之戰古戰場就在高平市北10公里的長平村,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平是中國古建博物館。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僅登記在冊的就有1570余處,宋金時期以前的古建筑達19處,超過長江以南的總和;現有國保20處,縣一級全國第一;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個,中國傳統村落17個,被史家稱為“中國古建博物館”。
其中,開化寺壁畫,元代姬氏民居,崇明寺斷梁結構和金代戲臺被稱為全國“四個之最”。
高平是上黨梆子戲曲之鄉。上黨梆子起源于明代末年,迄今已有370多年歷史。張愛珍、吳國華、張保平、陳素琴、杜建萍等五朵“梅花”四朵半屬于高平,“梅花”屢屢綻放高平絕不是偶然。
據悉,從北宋澤州藝人孔三傳歸納“諸宮調”開始,戲曲藝術就深深根植于晉城這片土地,高平市王報村的金代戲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戲臺。
高平,巍巍太行之腹地,古老上黨之要地,晉東南發展之高地。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濕宜人、四季宜居,丹青畫壁、土木華章。七佛山、韓王山、游仙山群峰逶迤、植被茂盛,丹河水、臥龍灣、南山湖碧波蕩漾、水天一色。
南河村臥龍灣康養小鎮,以“南河臥龍 禪靜康養”為主題,著力打造櫻花苑康養民宿、養生中草藥種植基地、太極廣場等項目,形成“一心五區”的總體布局。“一心”以南河村已建成區為核心,“五區”為森林氧吧區、鄉村體驗區、康養旅居區、禪靜康養區、大地景觀區。
憑著良好的生態和便利的交通,臥龍灣成為了一處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真山真水真性情,原汁原味原生態。”來自河南鄭州的一位游客臨場“賦詩”,引得一片叫好點贊。
炎帝公園,位于高平市區丹河段神農橋至康樂街兩側,總占地200余畝,總投資約5000多萬元。公園里綠樹成蔭,人工湖畔倒影迷人,草坪、鮮花、座椅等隨處可見,亭臺、沙灘、步道色彩醉人,炎帝塑像和炎帝農耕文化讓休閑散步的人們處處感受著炎帝文化的熏陶。
清新、舒適、生態、宜居的公園環境,為廣大市民休閑、健身和娛樂提供了又一處好地方。
河西鎮蘇莊村位于高鐵新區附近,自古就是晉豫古官道,晉商高門大院立于其中,背靠高平八景之一“游仙曉鐘”的游仙山,面朝玉帶流觴的丹河水,南湖公園、蘇莊灣人工濕地公園點綴其間。
高平市將蘇莊康養特色村作為“百村百院”的精品工程和推動高平康養產業發展破題開篇的關鍵一環,以“太行喜鎮 古韻蘇莊”為主題,開發文旅體驗區、康養民宿區、康養拓展區,打造大型活態中國傳統婚慶體驗館和特色康養文旅莊園,使蘇莊成為展示高平形象的客廳、展廳。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良戶村,保存完整、建筑精美。 從明清時期的魁星樓,到現今的良戶書院,厚重的人文歷史、精美的三雕藝術、獨特的詩意楹聯、豐富的非遺文化,堪稱一幅中國北方太行古村落農耕商賈生活的“清明上河圖”“活著的古村落”。
按照規劃,良戶村以“書香良戶 古藝工坊”為主題,依托傳統工藝資源形成多種體驗形態,包括非遺傳習所、鄉村博物館、藝術體驗工坊、文化主題民宿、農樂園采摘種植體驗等多種形式,同時注重發展親子研學功能,形成豐富的功能業態體驗。